2022年以來,市市場監管局采取有效措施貫徹落實信用風險分類監管工作,促進信用監管服務“放管服”改革,提升監管效能,優化營商環境。
一、推進信息歸集,強化信息共享,完善信用信息。依法依規及時將各企業類信用信息歸集至公示系統,記于企業名下向社會公示,完善企業信用檔案。一是落實企業年報信息歸集。牢固樹立“公示即監管”理念,提高年報工作政治站位,廣泛宣傳發動,增強市場主體年報意識,督促企業落實年報主體責任。據統計,我市2021年度企業年報率達97.68%,較2020年度提高0.89%,創我市企業年報率歷史新高。二是強化經營異常和“黑名單”企業信息歸集。對存在逾期年報,公示信息隱瞞真實情況、弄虛作假以及通過登記住所(經營場所)無法聯系等問題的市場主體,依法將其列入經營異常名錄或標記為經營異常狀態,并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記于企業名下。2022年,共將470戶企業,36戶農民專業合作社,11422戶個體工商戶列入經營異常名錄。三是推進“雙公示”信息歸集。按照“誰產生、誰提供、誰負責”的原則,在規定時限內歸集行政許可、行政處罰信息。2022年,共歸集公示行政許可信息22791條,行政處罰信息690條。四是強化行政檢查數據歸集。將“雙隨機、一公開”抽查、日常監管、專項檢查等行政檢查結果分別歸集到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國家“互聯網+監管”系統、廣東省政務大數據中心、江門市行政執法信息平臺、局政務網等有關平臺。
二、強化信息運用,實施分類監管,落實聯合懲戒。一是印發《開平市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與“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有機融合實施方案》,依托廣東省企業信用風險分析系統,加強企業信用風險監測預警及綜合研判,實施分級分類監管。對存在違法失信記錄或信用風險高(D類)的企業加大抽查力度和監管力度,在開展2021年度企業年報信息“雙隨機、一公開”抽查工作中,將近年年報抽查發現問題并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的180戶失信企業及廣東省企業信用風險分析系統認定為信用風險高(D 類)的63戶企業作為重點抽查對象實行100%抽查。二是落實失信主體信用約束制度,對被標記為經營異常狀態或者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嚴重違法失信名單的市場主體,在相關違法情形未改正前,對其變更登記或備案等申請不予受理。三是強化企業信用數據應用。通過主動共享企業信用監管信息實現聯合獎懲,主要應用在行政審批、建設工程招投標、政府采購、財政資金扶持、評先評優等公共服務和行政管理中。
三、開展信用承諾,引導信用修復,提高信用意識。一是積極推進信用承諾工作。在市場主體登記注冊,食品、藥品、醫療器械經營等涉企經營許可事項行政審批環節開展市場主體事前信用承諾,明確承諾事項、類型、事由、內容、違約責任等,強化市場主體責任和誠信經營意識。建立履約踐諾市場主體臺賬,對未履約踐諾等失信情況依法實施監管。截至目前,共受理有關信用承諾申請4043條次,處于履約踐諾狀態11430戶次。二是引導信用修復。通過向社會公示失信記錄、落實限制失信主體登記注冊、評先評優等信用約束措施,倒逼失信主體主動改正失信行為,恢復企業正常經營狀態,營造良好經營環境。2022年,共引導205戶企業、1戶農民專業合作社、1159戶個體工商戶成功移出經營異常名錄或恢復正常記載狀態,4戶企業申請信用修復移出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